目前,我国养猪业还呈现“纺锤型”——中间大,两头小。行业巨头和少量存栏的养殖户都很少,处于中间的规模在500—2000头基础母猪的企业占大多数。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技术和环保的压力增大。许多中型养殖场因为环保和技术的压力而被淘汰。慢慢的,养猪业将发展成“哑铃型”——两头大,中间小。行业的龙头企业逐渐增多,小型养殖户往家庭农场转变。未来养猪业将呈现“锤子型”——锤头大,锤柄小。任何一个产业发展成熟后一定会被龙头企业占取大量的市场份额。这也是养猪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1、养猪业的发展变化趋势
①规模化和专业化养殖在国际上是一种趋势;
②养猪发达国家生猪养殖数量相对稳定,生产水平却不断提高;
③养猪业已成为一个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
④养猪业正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⑤国际上10—20年养猪数量、肉产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中国。
我国猪肉产量占全球的一半。
我国是猪肉进口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新加坡都是进口国。欧盟和美国是主要出口国。
我国肉类年总产量为8625万吨,猪肉占64%,肉类的生产结构基本稳定。
养猪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是:规模化,专业化,实施精细饲养,设施选进,自动化程度高。
2、目前我国养猪业存在的问题
①20年以前,散养户多,从散养发展到规模养殖以后,一直没有解决好在规模条件下如何“养”猪,也就是20年我国的生产水平没有提高;
②养猪业犯了很多错误,没有从“养”的根本解决问题。忘记了饲料、水、空气是猪生长发育的最基本营养;
③生产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
④规模养殖程度低;
⑤专业化程度低;
⑥产业化的一体化程度低;
⑦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养殖专业合作组织相对滞后。
3、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①改变观念,正确养猪;
②专业化;
③基础设施革命;
④正确的疫病防控;
⑤发展合作组织,提高产业化程度;
⑥合作的理念。
养猪业的低效率和价格的大起大落,让养猪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让整个行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让行业有合理利润,保持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效率,是我们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北京市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守伟:“猪周期说明我国肉类产业还不成熟”。对于食品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问题,王守伟认为主要的问题在产品方面,在于巨大的消费需求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以肉类产业为例,我们的科研水平与国际同步,但在产业结构上,仍处于落后地位。具体表现在,装备水平有差距、实验室转化率不足、产品缺乏创新等方面。这些都导致我们肉类产品与高涨的消费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肉类养殖仍以散养为主,集约化程度低,随之而来的是养殖效率的低下。加之市场消耗量庞大,散户很难对市场趋势、价格走势做出准确判断。此外,整体经济走势,以及粮食价格、饲料价格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猪肉价格的走势,影响着养猪业的发展。
(转自《肉禽蛋信息》119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