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湖北省肉类行业协会官方网站!
24小时服务热线:18971218411
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研究
关于“放心肉”配送体系问题
来源:中国肉类协会  作者:hbsrlhyxh    日期:2019-08-27  点击率:13963   [ 我要打印 ]  [ 关闭 ]


中国肉类协会

一、非洲猪瘟疫情对我国放心肉配送体系运行的影响

2018年8月中国出现首例非洲猪瘟以来,截至1220日,全国23个省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95起,累计扑杀生猪超过60万头。我国养猪业发展环境的特殊性和非洲猪瘟病毒传播的特点,目前呈频发、高发状态。非洲猪瘟疫情早期发现难、预防难、发病率高、死亡率高,防控形势复杂严峻。

全世界60个已发生过非洲猪瘟疫情的国家中,只有13个国家根除了疫情,根除时间少则56年,多则30年以上,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以预言,非洲猪瘟疫情对我国放心肉配送体系的影响将是长期的。当前的主要表现是:

()食品安全风险增加

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疫区贸易商或肉类加工企业为解决市场供应问题,纷纷到非疫区对接生猪代宰业务。由于以代宰经营为主的小屠宰场大多缺乏标准化加工设施,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不高,政府监管相对薄弱,不仅加剧了非洲猪瘟疫情防控风险,而且增加了注水肉、走私肉、假劣肉、其他病害肉等食品安全风险。

从冷链物流环节看,目前我国冷链运输市场仍呈现小散乱的特征,非洲猪瘟疫情带动冷链物流需求增加,各种非标准化冷库、常温车辆参与肉类冷链物流活动,冷链物流车辆运输过程中不拉温,缺乏冷链物流可视化监控平台,无法进行有效监管,“断链”的现象时有发生,存在极大的食品安全隐患。

()生产流通成本增加

从生产环节看,生猪原料、直采运输、生猪检验检疫及防控等成本增加,区域间猪肉产品禁止外调导致产品转冻损失贬值等因素,造成企业成本快速提升。

从冷链运输看,猪肉冷链运输的最主要设备是挂肉冷藏车,与普通冷藏车相比,前者在箱体内部安有金属材质的导轨和肉钩。挂肉冷藏车专用于新鲜的猪、牛、羊等肉类运输,在保持肉类所需低温外,还能在通风方面有所保障,是肉类冷链行业运输的必要设备。由于挂肉冷藏车资源稀缺性,承运商趁机抬高价格,造成运输成本增加。

()市场经营风险增加

一方面,非洲猪瘟疫情爆发时间、区域的不确定性,使屠宰加工企业随时面临客户抛单

丢失市场的风险。受疫情防控影响,陕西、安徽、四川、宁夏等省市限制河南猪肉产品进入市场销售;湖北、浙江、重庆等省市明确提出销售产品需提供非洲猪瘟检测报告,否则不准入市。

另一方面,非洲猪瘟疫情带动肉类走私活动猖獗。2018年预计中国肉类进口量在430万吨左右。其中,猪肉(含副产品)占重30,21%。在正常年份,每年冻猪肉及杂碎走私量在50万吨左右;在猪价上涨年份甚至能超过100万吨。活猪走私每年超过10万头。未经过检验检疫的猪肉或活猪走私,尤其是从有疫情的国家走私,不但会加大国内疫情防控难度,严重危害到消费者健康,更会冲击国内猪肉价格市场,对“放心肉”配送体系的正常运营构成严重挑战。

()推动产销区域分工

非洲猪瘟疫情推动“调猪”向“调肉”转变,肉类产销区加工功能定位差异化更加明显—产区主要承担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功能;销区主要承担分割加工、流通配送功能。对于优化我国生猪产业区域布局、完善现代猪肉产品流通和配送体系、改进生猪及其产品的生产流通方式,是一个重大机遇期。

二、我国猪肉产品配送体系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猪肉产品配送体系存在着几个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生猪主产区现代化屠宰能力建设问题

长期以来,生猪主产区主要是向销区屠宰厂调运活猪,区内生猪屠宰企业相对落后。国家实施“调猪变调肉”以来,由于生猪主产区屠宰企业现代化水平不高,不能适应销区的市场需求,影响了猪肉配送体系的顺畅运行。例如,北京市为确保市场猪肉质量安全,规定河北等外埠进京猪肉必须经北京二商大红门、顺鑫农业、中粮中瑞、资源集团等5家企业检验合格后方能进入市场销售。如果北京这些具有现代化屠宰加工水平的企业分布在河北省内,猪肉产品配送就会顺畅无阻了。

()产销区之间冷链物流能力建设问题

国家实施“调猪变调肉”以来,暴露出产销区之间冷链物流能力严重不足—挂肉冷藏车资源稀缺,各种非标准化冷库、常温车辆参与猪肉储运,造成猪肉调运中的种种乱象。不加强产销区之间冷链物流能力建设,很难保障猪肉质量安全和放心消费。

()猪肉市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问题

面对非洲猪瘟疫情这样的突发事件,在企业配送体系层面难以解决市场管理层面的问题。前述诸如相关方趁机抬价、降低标准、注水走私、禁止准入等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政府的市场应急管理能力还比较薄弱,不能给企业猪肉配送体系的健康运营创造一个稳定有序的环境。

三、放心肉配送体系建设建议

1、加大肉类产业平台、龙头企业支持力度。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肉类产业平台、龙头企业政策性资金支持力度,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重塑肉类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打造食品安全管控闭环。

2、强化小屠宰场整合,优化产业布局。从长期防控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要求和标准出发,重新审视小屠宰场在疫情风险防控中的作用,对不能形成收购、检疫、冷鲜肉加工、冷链配送安全闭环,存在风险隐患,达不到疫情防控标准的,坚决进行整顿整合,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肉类产业高质量发展

3、PCR检测环节前移。现在在屠宰环节对进场生猪进行采血检测,不能有效控制疫情传播,只有在养殖环节进行检测才是控制传染源的有效途径,建议养殖场出栏前进行血样检测合格后开具检疫票和非洲猪瘟检测证明,方可出栏。

4、支持现代冷内品流通和配送体系建设。一是加大对参与肉类调运的标准化冷链物流企业政策支持力度;二是支持销区流通加工中心、配送中心建设,促进销区从生产加工向流通加工转型;三是鼓励智慧冷链物流平台建设,推广冷链运输全程可视化监控,优化竞争环境,保障食品安全。

5、从根本上解决走私问题,一是海关等相关部门采取高压打击措施,二是从贷款、担保、降税减费、通关便利化等方面支持国内进口贸易商的发展,三是降低肉类生产成本,提升我国肉类国际竞争力。



上一篇:疫情爆发时,国外如何解决生猪调运问题
下一篇:关于肉品品质检验能力建设问题
版权所有:湖北省肉类行业协会 2008-2017 鄂ICP备16022532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346号